首页 > 新闻中心 > 酒店行业动态

庄闲和游戏(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社庆③】政策变迁、突发事件、放眼国际,读健康报就是读健康史

发布时间:2025-03-10 17:35:34    次浏览

在健康领域的历史长河中,《健康报》见证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变迁。记录卫生政策重大变迁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拉开了延宕几十年的改革大幕。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健康中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时隔20年再一次召开的最高规格卫生会议,确定了“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38字方针。在几十年风起云涌的医改大潮中,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健康报》都见证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政策的变迁;始终坚持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鼓与呼,始终唱响卫生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也一直是《健康报》坚持的报道主线。1996年12月9日召开的全国卫生大会召开,是建国以来由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卫生方针为“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报曾以头版头条的重要位置,刊登大会讲话稿,并以后续多期报道的形式,记录这一重大历史时刻。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发展大会上提出,始终不渝地把38字方针贯彻到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本报以社论、高端访谈、点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关键词系列报道等形式,在充分注重报纸传统权威报道的同时,通过官方微信、网站等新媒体全方位加以宣传报道,引导舆论。此前,“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报连续就“健康中国”选题进行报道,今年又陆续推出《关注健康中国》系列报道,逐一点击“健康优先”“全民健康”“健康影响评估”等关键词,报道视角也从医改扩展到覆盖全民健身、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大健康理念。突发事件我们在现场 重大自然灾害和疫情是人类历史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印痕,每一次灾难发生时我们总能看到白衣天使的身影,每一次灾难发生时《健康报》也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记录和见证那些无法磨灭的历史时刻。2003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几乎席卷整个中国,给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医院和医生。作为行业内最为权威的媒体,《健康报》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在形势允许的第一时间派出多路记者分赴广东、北京,深入抗击非典最前线的病房,进驻北京非典医疗救治指挥中心。在人人自危、避之唯恐不及的医院里,《健康报》记者凭着严谨的职业精神,克服重重困难,采访到了深陷那场灾难旋涡里的核心人物,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当年一篇篇独家甚至首发报道,如今已成为对那场惊天疫情的真实记录,成为对彼时医务人员的真情纪念。 2014年,在西非大地上爆发了另一场让全人类感到恐惧的大疫情——埃博拉出血热。作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最权威的官方媒体,《健康报》责无旁贷地随医务人员远赴西非,历时半年、先后派出3名记者,全程跟踪和见证了中国医务人员在异国他乡应急抗击疫情的壮举。本报记者抵达塞拉利昂的第二天就收到警告,该国每天的确诊感染人数接近100人,是疫情爆发以来的最高值,成为西非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半年间,本报不间断地刊出报道,向公众介绍西非当地的疫情形势,着重突出我国援非工作的影响和成效,并积极联系其他主流媒体,借助这些渠道,进一步提升我国援非抗疫工作的国际影响力。在此期间,报社前后方克服时差、通讯等诸多困难,完成了一次难能可贵的跨境团队联合作战经历。汶川大地震举世动容,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报道也成为《健康报》在灾难报道中动用人力最多的一次,成就了报史上的多个“前所未有”。在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本报共先后派出数批10余名记者赶赴灾区前线,采写了大量生动真实的报道。与此同时,在全国上下支援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本报及时跟进言论,在各个重要时间节点都由评论文章推出,讴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也为正在抗击灾难的人们以鼓舞和力量。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后,中国的数支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在第一时间赶赴这个贫弱的邻国,跟随中国医务人员出发的,同样还有“健康报人”。抵达尼泊尔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医疗防疫队就与尼泊尔卫生部、军方医疗委员会等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而且尼泊尔政府的参与部门很快增加到6个;尼泊尔、中国、世界卫生组织,三方共同在中国政府医疗防疫队驻地的帐篷里设立了联合防疫办公室,每天召开工作例会,尼泊尔政府和军方各有一名官员甚至每天到防疫队指挥部“上班”。《健康报》的全程跟踪报道,真实呈现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也展示了中国医务人员高超和高效的职业风采。新闻报道迈向国际化本报日内瓦讯、本报加德满都讯、本报开普敦讯……《健康报》已将越来越多的报道触角伸向国际,并逐渐摸索全球卫生报道的中国视角。2014年,当地时间7月20日19时,第20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会展中心开幕。这原本是一次平常的大会,《健康报》对历届大会的报道,都是在会议结束后采访归国的参会人员,但由于马航MH17空难,航班上多位艾滋病领域专家不幸遇难,此次大会也因此多了浓重的悲情色彩。于是,报社决定改变以往的报道模式,对此次大会进行实时报道,记者第一时间连线正在参会的中国专家。虽未亲临会场,但借助微信等通讯方式发送文字、语音、图片,对会议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共采写了5篇消息及通讯,其中第一篇通讯《导弹无法击碎的梦想:2030年消灭艾滋病》通过健康报官网微信发布,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墨尔本当地华人也通过这一渠道看到了报道。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卫生大会是全球分享卫生管理经验的最大平台。每年5月,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194个成员国都会派出代表团共聚日内瓦参加会议。2015年5月,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跟随中国代表团参加第68届世界卫生大会,刊发了10余篇稿件,拍摄大量珍贵新闻图片,为报社参与全球卫生领域国际性报道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健康无国界。2015年6月,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卫生部长论坛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还《健康报》刊发署名文章《携手谱写中捷卫生合作新乐章》,见证了中捷两国卫生合作的际遇及新内涵。本报记者跟随代表团赴捷克参会报道,不仅在重要新闻版面报道此次卫生部长论坛的主要内容,而且连续报道了中捷在健康领域的合作热点。2015年10月,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在南非开普敦召开。这是自2013年8月首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在北京举办以来,中非在卫生领域合作的又一次重要会议,是见证中非友谊的重要时刻。本报在新闻版刊发重要报道,介绍中非卫生领域合作经验。当时,正值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女士喜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被来自非洲各国的领导人、卫生部部长包围,接受着大家真挚地祝贺,身处南非,《健康报》记者也深深感到了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医疗工作者的奉献和济世本色,并在第一时间发回相关报道。 精华文章随机推荐 点击即可【辣评】伤医恶例反复上演,法制就不觉得羞臊?【辣评】患者打我我该还手吗?这个话题奇葩又尴尬 长按二维码,可以关注我们哟健康报新闻频道致力于医药卫生政策、公共卫生、医疗技术、医院信息等更新和推介,核心内容就是最专业、最权威、最真实、最快捷的“新闻”。我们期待您的关注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