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0 17:35:34    次浏览
武际金教育碎思——家长与教师要“划清界限”(二)【第208】(前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在哪呢?其实,这个边界归根结底就是教师和家长的边界问题。下面尝试用一个案例来诠释一下这个边界问题。案例(来源:成都商报):老师,请问你是布置的家庭作业呢还是家长作业?开学一个月了,对于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家长来说,艰难的适应期仍未过去。最近一位家长就打进成都商报热线,吐槽学校的作业布置方式。他认为各种五花八门的作业和作业签字制度都是逼着家长辞职回家带娃娃,是老师们在“偷懒”,把原本该老师完成的任务转嫁给了家长。 家长: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在逼着家长辞职回家女儿上小学才4周,家长邓先生就患上了QQ群恐惧症。因为每天下午4点开始,他就必须盯着手机,收集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一次由于群里家长不停说话,他粗心看漏了一项作业,没有在女儿的作业上签字,女儿第二天就挨了批评。于是,为了不再漏掉内容,他必须从下午4点就开始盯着手机。前几天,语文作业等到5点还没出来,家长们闹麻了,不停地催,群里对话有数百条,看得他头皮发麻。(一年级孩子,大部分不具备正确完整记录作业的能力,也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会降低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产生畏惧感,甚至厌学,这也是为什么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的根由所在。在这个案例中,就有了多个“越界”之实。不应该布置的作业被布置,这就是教师的“越规”行为。然而,这个行为却来自于更大规模的“越界”。如果低年级教师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就会有大批的家长找上门来,表达不满和质疑,甚至可能造成群体上访事件。在学校教育领域,“家长利益大于天”的思想已经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如果引导、疏导不利,就会给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压力和问题。当学校处于这样的“弱势”境况中,学校、老师们会选择什么,可想而知,“越规”就成为必然。因为,家长不会因为老师布置了书面作业而群体上访。 上面的恶性循环推演下来,就必然导致家长在学生作业这个环节内的无奈——帮孩子接收作业信息。如果前面的“越规”是被允许的,那么后面的这个家长的“越界”就变成可以理解的。试想,刚刚走入小学的孩子没有记录作业的能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这个责任就自然落到了父母身上。正因为第一个“越规”被合理化,后面的“越界”就也变得合理化了。由此看来,家长的焦虑和不满根源仍然在家长这里。) 拿到作业还只是“痛苦的开始”,守着孩子做作业才让他崩溃。“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还要检查,还要算娃娃完成的正确率,再签名,麻烦死了”。除了读、写类作业,还有很多手工。一天,他收到的数学作业是:做一个有菱角的香包。一次班主任布置的生活作业是:做一份五彩饭。“这些作业哪是给孩子做的,都是布置给家长的”。“为了给孩子做菱角包,孩子妈妈做到凌晨2点”。几周下来,一家人觉得“小学生家长”这份工作苦不堪言,“这完全是逼着我们其中一个家长辞职不上班的节奏”。 作业看起是布置给孩子的,其实是留给家长的(对于孩子的家庭作业而言,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职责“边界”:家长的职责是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养成按时专心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是教师有心无力做到的,毕竟教师不是孩子的父母,无法陪伴孩子身边;教师的职责是批阅并判定孩子作业的完成质量,这是家长的非专业领域,跨界介入可能会适得其反。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这种职责分工就是各自的“边界”,一旦一方跨越,就会成为另一方的减轻责任的最大理由。对于作业是留给谁的疑惑,大可不必如此焦虑。因为,老师布置的学生作业一般情况下是给孩子的,当然也不否认有个别老师“越界”布置了给家长的作业,但这不是主流。至于动手操作类作业,我是持支持态度的。但现实是孩子的父母包办了这样的作业,原因嘛,其实很简单,爸妈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完成,内心强烈的判断就是孩子做不了,其后果就是父母“越界”成为了“主操手”。父母们,能不能放手让孩子动手实践,让孩子们在不断地“试错”中历练自己,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过失“买单”,这样的教育才是真实、有效的。而现实中我们的父母却是越俎代庖,满腔热情地亲自动手代替孩子完成任务。父母这样的做法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自以为是地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还有一点,那就是家长签字,这样做的初衷就一是在老师和家长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就是借用无声文字的反馈让老师们了解家长对孩子成长、作业习惯的关注度;二是督促孩子学习,检查孩子作业完成的情况,保证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存在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越界”问题已屡见不鲜,因为长期的错位行为,各方好像都适应了这样的“常态”,而这样的“常态”又慢慢变得大家都认可、都支持,导致这样的“越界”成为常态。只有父母像父母,老师像老师,孩子才能像学生!只有家长和老师各得其所、各就各位,才能既维护好各自的“边界”,做到“不被越界”,也会约束自己不越过别人的“边界”。